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
《书画文化艺术网 2020.5.1》画纸徐徐铺开,画笔随意挥舞,经过几笔勾勒、几笔晕染,一朵朵饱满、富贵的牡丹跃然纸上……近日,在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,一场牡丹画直播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。直播画面中的主角不是网红,而是61岁的农民画家——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院长郭泰森。
一次和牡丹花的邂逅,成为他生活的转折点
“花头要富贵,叶子要洒脱,枝干要大气,整体追求生动活泼、神韵兼备的效果……”郭泰森一边作画,一边讲解。
直播中,农民画家这个颇具冲突感的职业引起了网友的好奇:“农民画牡丹?难以置信!”“厉害了,高手在民间。”“大师真的是农民吗?”
网友的提问将郭泰森的思绪拉回到1983年春天。那年,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(现牡丹文化节)在王城公园举行,在洛阳务工的郭泰森和兄长郭泰安到城里赏花。
“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牡丹花。我眼前一亮,站那儿都不想走了,千姿百态、色彩丰富、花瓣层层叠叠,很震撼!”至今,郭泰森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,由于没有相机,身为美术教师的兄长就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在本子上素描出一朵牡丹。
这次和牡丹的邂逅,成为郭家兄弟生活的转折点。之后,颇具美术功底的郭泰安开始创作牡丹画,郭泰森在兄长的影响下也开始艰苦练习。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兄弟俩的牡丹画声名鹊起
万事开头难,画好牡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。看着兄长笔下的牡丹气韵生动,而自己画的较之相差甚远,郭泰森曾想过放弃,却遭到了兄长的反对。
“只要用心下劲儿,你一定能画好。”此后,郭泰安手把手地教他调色、运笔、勾勒,并督促他练习,只为他掌握一技之长,日子过得好一点儿。那时,回到村办企业上班的郭泰森在办公室里支起了画案,工人们下班后,他把厂门一锁,画到夜里两三点。
随着技法日渐纯熟,兄弟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到白马寺景区卖画。没想到,游客对牡丹画爱不释手。渐渐地,本地、外地的商家慕名而来找他们定画,兄弟俩的牡丹画声名鹊起。
让洛阳牡丹在全球“绽放”,是他最自豪的事
2007年,在当地政府扶持下,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成立,郭家兄弟走上讲台为村民培训牡丹画。此后,不少农民农忙时扛锄头,闲暇时拿画笔,以笔为锄,纸上耕作,收成颇丰。2008年,平乐村百名画家参加洛阳千人画牡丹迎奥运活动,让这个豫西小村引起社会各界关注。
此后,郭泰森迎来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“高光时刻”。2009年3月,他受邀赴北京为全国“两会”代表现场作画;2009年10月,他到新西兰进行文化交流,现场创作的巨幅牡丹图,被作为国礼赠予对方;2010年,他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活动;2017年,他作为文化使者,随省大型文化交流团出访智利、厄瓜多尔、哥伦比亚……
“30岁之前,我连郑州都没去过,是牡丹画让我走出了国门。”郭泰森说,让他深感自豪的是,牡丹画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,所到之处他都现场作画,让洛阳牡丹在世界各地“绽放”。
近年,在省、市、县三级政府扶持下,平乐镇平乐村建设了占地90亩的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,并创新尝试“公司+画家+基地”的发展模式,打造“中国牡丹画第一村”。
“平乐牡丹画色彩丰富、生动活泼、雅俗共赏,农民画师用朴实的画风,让艺术更接地气。”在郭泰森看来,牡丹产业不仅带动村民致富,还滋养着乡风民风。
如今,在平乐,有1000余人从事牡丹画产业,每年有40余万幅农民牡丹画远销海内外,带动研学、文创、电商、物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。
眼下,正是牡丹盛开的时节,虽说来洛游客少了,但郭泰森依旧忙碌。他忙着作画,献给从武汉归来的抗疫英雄;他忙着带领画师们直播,以全新的方式宣传牡丹文化。
书画文化艺术网 2020.5.1